【献礼】第三十五届兰亭书法节|曾经皇家寺院 重现书法地标· 天章寺的“前世今生”

* 来源 : 绍兴艺术网 * 作者 : admin * 发表时间 : 2019-04-08 * 浏览 : 27038


  古石板、石墩、砖刻、瓦片,古老的排水沟、鹅卵石道,还有宋代的水池,明代的石柱……近日,天章寺遗址保护工程已正式完工,兰亭景区又添一景。今年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将在此举行,兰渚山下,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人们又可在此曲水流觞。

西北背靠兰渚山,东南面锡仗山,正东隔兰亭江与木鱼山相望,地理位置优越的天章寺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?

皇家寺院 曾经辉煌一时

  “为访天章寺,溪行戴晓星。天花吹石磴,溜竹泻兰亭。鸟下还听法,龙归不辨形。桥山弓剑杳,何处问冬青。”天章寺自古以来,便是文人墨客寻访之地,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。

  据兰亭景区主任汤晓蕾介绍,天章寺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,加之与宋代太宗、真宗、仁宗、高宗等几位皇帝紧密相关,使它成为自宋朝以来绍兴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寺院。它一度成为偏安绍兴的南宋朝廷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。而关于天章寺的修建,早在南宋年间,桑世昌辑著的《兰亭考》就有明确记载:“至道二年(996年),内侍高班、裴愈奏于兰亭旁置寺,赐额‘天章’。”

  原绍兴市地方志总编纂、文史专业研究员任桂全告诉记者,所谓“天章”指的是皇帝的诗文,也指皇帝写的字。至道两年,皇帝身边的内侍裴愈到越州看王羲之的兰亭曲水与书堂遗址。当时子谦和尚请求裴愈请皇上赐御书,同时要求建天章寺,专门收集、存放皇帝的御札。后来宋太宗特赐“天章寺”额。宋仁宗天圣四年(1026年)宣赐御书篆文“天章之寺”四字牌额。到南宋高宗时,宋高宗御书“兰亭序”石刻一本。

  1183年,宋孝宗重建御书阁,把皇帝的书法、诏书集中起来陈列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任桂全告诉记者,宋朝的时候,皇宫藏书的地方叫天章阁,而天章寺内就设有天章阁。当时,天章寺置产有千亩田地,辉煌一时,可见天章寺的地位之高。

作为绍兴历史上的佛教寺院,天章寺被任桂全编写进《绍兴佛教志》一书中。任桂全认为,天章寺之所以在寺院里面地位非同一般,主要源于宋朝历代皇帝对天章寺的重视。因为天章寺是书法的祖源,不仅可以对书法历史进行深层挖掘,也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倡导书法文化。

屡毁屡建 再现宋明遗韵

  “宋绍兴八年(1138年),高宗降御书《兰亭序》,石刻于天章寺,即羲之修褉处也。元季寺毁于火,碑犹存。”清人吴高增撰《兰亭志》,在书中介绍了天章寺的存废状况。

  据史书记载,天章寺于北宋末年毁于兵火,南宋初年再建。宋孝宗淳熙十年(1183年)重建御书阁。元朝末年,天章寺被毁。明成祖永乐元年(1403年),智谦和尚重建天章寺。

  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),知县沈启见“亭之所在已非故址,坏且不存,而所谓清流激湍,亦已湮塞”,于是复将兰亭曲水建于兰渚山麓天章寺前。不久天章寺被焚毁,兰亭再度荒芜。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,由山阴知县徐祯明重建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,天章寺遭侵华日军焚毁。古天章寺从此无存。

  “地胜秋清人欲仙,倚阑时节月初圆。不知寺在烟霞表,但觉身临星斗边。宝墨旧归天上去,高名今向世间传。登临莫作匆匆会,去后重来又几年。”宋代诗人高翥描写的天章寺,历经屡次兴废,早已不见踪影。

  兰亭景区要不要恢复天章寺?兰亭景区副主任、兰亭书法博物馆副馆长喻革良有着自己的想法。“前几年有识之士建议恢复天章寺的呼声很高。理由是恢复天章寺,可以进一步带动兰亭景区的人气。”喻革良说,自己曾经也建议恢复天章寺的,现在却略有疑惑。“从史料记载可知,天章寺始建于一千年前的宋至道2年,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,它屡建屡毁,屡毁屡建,在兰亭附近存在是否合适?当下到底要不要恢复?有没有必要恢复?恢复的目的是什么?天章寺的恢复对书法圣地兰亭是否有利?回答好这些问题是是否恢复天章寺的关键。”喻革良说,自己产生了很多疑问,也希望能听听大家的意见。

   “从寺院名称上来看,建在兰亭兰渚山下的天章寺,与书法有很大的关系,宋太宗、宋仁宗、宋高宗三位皇帝都赐字题匾。在宋朝,天章寺有千亩田地,兴盛时有上千个僧侣。这充分说明天章寺在古代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。”书法爱好者董建民认为,开发重建天章寺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天章寺遗址保护工程的启动,对扩大书法圣地的影响,研究王羲之佛道双修具有深远的意义。

  在各方志士仁人的奔走和呼吁下,天章寺终于等来了考古队,让它的文化价值重现于世。2011年,浙江省考古队、绍兴市考古队对天章寺遗址进行探测性发掘,2012年及2015年再次考古发掘,确定了天章寺遗址的范围、规模、基本格局和具体方位,通过发现的古石板、地基、石柱、石墩以及残留的宋代陶瓷碎片,让天章寺复建及重建搬上了日程。

  据兰亭景区宣教部金余池介绍,考古发现,宋代遗迹整体保存较好,有大量宋代时期遗存,主要有建筑遗迹、建筑构件、生活用器等。同时,含晖桥、含晖亭、天章之阁、宋池亭、曲水亭等在空间布局上特别有讲究。含晖桥的设计效仿南宋时期的装饰风格,桥上的扶手采用“倒莲花”的形状,与绍兴八字桥的扶手设计相似。这种仿宋的主体建筑端庄大气,彰显了宋代时期中国的建筑美学。

“天章寺遗址的确认,对兰亭二期的保护开发有着重要意义。”喻革良表示,能在原址上恢复天章寺是最理想的方式。“天章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院,它应该是展示书法艺术的特殊寺院,在这里展示历代帝王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的关系,还可展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写经书法,使天章寺成为兰亭书法圣地的又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。”他说。

遗址重现 复活“兰亭记忆”

  在兰渚山边的茂林修竹下,有一条100余米长的曲水流觞处。经专家考察,王羲之当年曲水流觞之地,其实就在天章寺遗址之前。而现在景区中的“曲水流觞”则为明清时期重建。

  在此处“流觞曲水”,确实“足以畅叙幽情”。兰渚山下天章寺遗址的宋明遗址展厅与展廊连在一起,雄伟而有气势。至道亭、曲水亭、宋池亭,遗址展示区每一幢建筑,都与兰渚山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

  汤晓蕾认为,兰亭天章寺遗址和遗址的环境反映出古人建寺时存在着依托名胜、依托名山、依托主流文化和权力的选址模式,反映了古代国人的三才观念。遗址所出土的佛像、瓦饰、地砖、水池都显示了宋代(佛像)和明代的艺术、工艺成就。排水沟、道路、秀土山体显示了宋至明代的建筑技术成就。

  记者在天章寺古迹区,可以看到宋、明时代的石板、石柱、石墩、砖刻、瓦片,天章寺遗址古迹区的茂林修竹,与梅树、海棠、红枫、碧桃交相辉映,曲水流觞与古迹区的泉眼、水塘及清澈的兰亭江相映衬。

  “天章寺古迹保护区以天章阁为主体,依据地形、地势以展廊、曲水亭和宋池亭等围合出较为完整的空间。天章寺遗址景区主轴线沿用明代建筑群轴线,其上建有主体建筑的天章阁,其后为宋明遗址展厅,同时展览宋代和明代的遗址。主轴线上开挖部分遗址上覆盖玻璃,作为空间的引导。其余建筑,如宋代的曲水亭、宋池亭等建筑则顺应宋代建筑轴网建设。”汤晓蕾说。

  历经劫难,时至今日,天章寺遗址终于重现人间,兰渚山下,又是一片古韵悠然。天章寺遗址的呈现,让人们感受到一段难忘的历史从遗址中溢出。

  绍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荻介绍,在原址上进行适当的保护与修复,不仅从空间上恢复了原有的天章寺与兰亭的空间关系格局,展示历代帝王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的关系,而且使天章寺遗址成为兰亭书法圣地的又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区域。

任桂全认为,通过考古发现,遗址保护工程既是一个不错的方法,也是一个独特的方向。这不仅是对寺院起到保护作用,也是对兰亭书法文化的历史积淀,更是对后人研究书法的一种启发。

  汤晓蕾告诉记者,位于书法兰亭圣地的天章寺从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,屡建屡毁,屡毁屡建,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,特别是对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和兰亭书法文化的发扬光大意义重大。此次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投巨资,对40000多平方米的天章寺遗址进行保护,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,遗址将在今年兰亭书法节期间正式开放。

  作为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所,今年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将在此举办,让人们在王羲之曾经“流觞曲水”之地,感受“清流激湍”“映带左右”,体验文化、旅游、生态相融合的乐趣,体会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境。

  汤晓蕾认为,历史注入自然,自然引来人文,山水秀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后,必将演绎出书法圣地的更大辉煌。而天章寺遗址陈列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了历史,而且还复活了“兰亭记忆”。


 


信息来源∣越州书画院
责任编辑∣阿明
终审∣张林峰
记者∣白水